部校共建
项目课程 校媒共建 创新创业 传媒开讲了
传媒开讲了
当前位置: 首页>>部校共建>>传媒开讲了>>正文
传媒学院“行业先锋工作坊”第01期 ——融媒体时代的价值锚点与形态创新
2025年09月17日 22时39分   审核人:   (阅读:)

聚焦行业前沿,赋能专业成长。2025年9月15日下午,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行业先锋工作坊”主题讲座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在首期活动中,特别邀请到贵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苏东方老师在传媒学院融媒体中心开展融媒体时代的价值锚点与形态创新专题讲座,为现场师生开启了首场专业交流盛宴。

讲座由传媒学院院长钟华教授主持。苏东方老师作为首期嘉宾,结合自身近20年业界经历,围绕职业转型、新媒体传播核心观点、实践案例及行业趋势展开分享,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深度与实用性的专业盛宴。

钟华院长介绍苏东方老师

苏东方老师分享了个人职业转型之路——从新闻记者到主持人,2019年起又带领团队运营新媒体产品。基于长期深耕传媒领域的观察,他直指当前行业在AI技术快速发展下面临的“人越来越像 AI”的危机,强调传媒行业迫切需要培养具备安静思考、专业写作与拍摄能力的人才。为进一步佐证观点,苏东方老师对比15年前的传媒大学宣传片,提出“真实性”和“情绪价值”是内容传播的核心生命力。他表示,即便时光流逝,当年宣传片中名嘴们的真实表达至今仍具感染力,充分彰显了真实内容在传播中的持久影响力。

活动现场(一)

针对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变革,苏东方老师提炼并解读了四大核心观点。其一,警惕“人越来越像 AI” 的职业异化,倡导创作者坚守人性化创作,避免被技术裹挟而丢失个人特质;其二,坚守真实本质,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短视频传播,真实都是不可或缺的根本,并以鲁豫等名嘴表达为例,印证真实内容对受众的强大吸引力;其三,重视细节的力量,提出“细节构成故事”的理论,认为优质内容需依靠真实的、具体的细节堆砌,才能真正打动受众;其四,打破信息茧房关键在于内容本身,以自身关闭朋友圈的亲身尝试,指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无需刻意推广,便能突破传播壁垒。

活动现场(二)

为让理论更易理解,苏东方老师结合多个经典实践案例,深入拆解内容创作技巧。在九三大阅兵报道案例中,他分析了刚强、刘敏涛等人如何运用情绪价值与点对点传播,增强内容感染力;在自创的乌江环保主题短视频案例中,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记录普通夫妻35年捡垃圾的日常,巧妙传递生态文明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该环保短视频获得上级部门表扬,核心在于采用“句句不提生态文明,却处处体现生态理念”的叙事策略,为在场师生提供了生动的内容制作视角。

在行业趋势预判与发展建议环节,苏东方老师提出多项前瞻性观点。他认为,未来媒体形态将逐步趋向个人化,“全员MCN”或将成为行业特征,并以贵州民族大学周边商户的自媒体实践为例,展现个人化传播的巨大潜力。同时指出抖音等平台本质是“超级带货场”,头部主播实质承担着高级销售人员的角色。他强调,“技术”与“有价值的内容”是传媒行业的两大支柱,技术应作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优质内容传播赋能。此外,他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打破”的思维方式,突破固有框架,积极应对行业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苏东方老师分享亲身经历

围绕短视频传播,苏东方老师以详实数据开篇,指出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已占中国网民总数的90%,这一数据标志着短视频正式成为主流信息传播载体。他分析当前行业格局,提出抖音、快手、视频号已形成“三足鼎立”态势,小红书也在逐步向短视频平台转型,多平台竞争与互补的生态已然成型。从内容维度,他将短视频划分为信息传播、娱乐消费、社交互动三类,并强调垂直领域内容需求正显著增长。同时,他特别指出情感化交互式作品已成为正面宣传的典型形态,以九三阅兵中战士与家属的感人片段为例,佐证情感共鸣对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作用。他提醒在场师生,原创专业内容最具流量潜力,创作过程中任需始终坚守新闻五要素(5W)的底层逻辑,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专业性。

结合贵州本土发展,苏东方老师以平塘特大桥这一世界级桥梁工程为核心案例,展现桥梁建设对地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他介绍,平塘特大桥通车后,周边平联河村村民年均收入超20万元;从历史维度看,该村先后修建的三座桥逐步打破交通隔离,有效促进人口流动与物资流通;2019年大桥通车后,村内商户从1户激增至46户,蔬菜日运输量达200吨,直观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发展的赋能价值。他表示,贵州桥梁建设不仅是工程成就,更承载着“让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奋斗精神,是贵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同时,他建议师生关注花江峡谷大桥通车等重大事件,将其作为非常态新闻报道的典型案例,挖掘本土题材的传播价值。

现场互动交流

在新闻短视频创作指导环节,苏东方老师总结出一套实用方法论。他提出,优质短视频需平衡有趣性、有用性与内涵深度,实现硬新闻与软表达的有机结合,让专业内容更易被受众接受。他着重强调“用户思维”的重要性,举例说明创作者可通过预判观众需求设计讲座开场白,或针对突发事件提前规划应对方案,以受众视角优化内容呈现。同时,情感元素的运用不可或缺,他以河南暴雨期间大象新闻8天、190小时直播带来600万粉丝增长为例,证明情感共鸣能显著提升传播影响力。此外,他指出传统文化题材潜力巨大,河南台“梨园春”“老太太说媒”等案例的成功破圈,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可借鉴路径;并建议师生关注央视新闻“相对论”栏目,学习庄胜春团队对淄博烧烤等热点题材的深度处理方式,提升内容的思想性与传播力。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案例鲜活、见解独到,为在场师生深入了解传媒行业发展态势、掌握短视频传播逻辑与创作技巧提供了重要指导,也为大家未来在传媒领域的学习与实践指明了方向。

图:罗远芝

文:马玉雪

编辑:刘海蓝

一审:张佳欣

二审:杨蕾

三审:吕映红

上一条:传媒学院“行业先锋工作坊”第02期——“给我什么,我就接住什么”
下一条:黔沿新闻大讲堂——树立正确婚恋观 走好幸福人生路

中国·贵州·贵阳·花溪大学城·贵州民族大学(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维护)

联系电话:0851-88924675  邮箱:cmxy@gzmu.edu.cn

历史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