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贵州民族大学新媒体产业研究院调研团前往毕节市大方县融媒体中心,围绕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状、人才共育、乡村振兴传播实践等议题展开深度座谈交流,双方就合作共建达成多项共识。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范宇,技术部负责人何志刚,新媒体部负责人郝滨,人事部负责人罗嘉,与调研团共同探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路径。

座谈交流现场
座谈会上,大方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范宇详细介绍了中心发展概况。大方县融媒体中心成立于2019年2月,由原大方报社与电视台整合而成,为县委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归口县委宣传部管理,下设新闻采访中心、新媒体部等11个部室,现有44个事业编制,在岗39人。自组建以来,中心构建起“多平台协同、一体化运营”的传播格局,拥有微信公众号“大方发布”“大方广播电视台”、抖音号(33万粉丝)、视频号、快手等十余个传播平台,年均发布信息2.8万余条,在彝族漆器工艺推广、火把节等民俗活动宣传、奢香古镇文旅推介及“曝光台”民生问题监督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其中“曝光台”栏目因快速解决老百姓关注的诸多民生问题,收获大量群众好评,时政新闻与正能量内容也常获高互动量。
范宇副主任也坦言中心存在诸多的现实困境:“目前,我们中心人员结构‘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超40岁,90后、00后占比极低,现需既懂内容创作又通技术运营的‘全能型’人才加入。”同时,设备陈旧、资金匮乏、媒体融合深度不足、融媒体中心缺乏“造血”能力,制约着中心发展。

大方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范宇发言
针对现状,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师陈丹丹结合行业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她说:“大方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与网红资源,可联动本地非遗传承人、乡村主播,深挖‘奢香文化’‘漆器工艺’等地域IP,通过‘AI技术+场景化传播’打造特色内容矩阵;同时借鉴‘素材众包’模式,组建新媒体志愿者群,激活社会创作力量,破解人手不足难题。”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师陈丹丹发言

贵州民族大学新媒体产业研究院师生调研团发言
座谈会上,贵州民族大学新媒体产业研究院调研团还分享了团队在“融媒助农”,尤其是短视频推广农特产品、直播电商人才培育等方面的经验,未来可协助大方挖掘天麻、皱椒等农特产品潜力,通过“调研团指导+中心执行+农户参与”模式,让融媒技术真正服务乡村产业。

调研团一行参观融媒体中心
座谈结束后,调研团在大方融媒体中心负责人陪同下,参观了中心办公区域及旗下传播平台实操现场,实地了解“云龙山广播”“早安大方”等栏目的制作流程,感受基层媒体在资源有限情况下的坚守与创新。
双方还达成一致,将尽快细化合作方案,重点推进学生实训基地建设、AI技术应用培训、农特产品传播策划等项目,携手为大方融媒体中心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宣传注入新动能。

合影留念
图文:郑思思
指导老师:姚静、陈丹丹
编辑:冯双玲
一审:冯双玲
二审:胡刃
三审:吕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