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校共建
项目课程 校媒共建 创新创业 传媒开讲了
校媒共建
当前位置: 首页>>部校共建>>校媒共建>>正文
两校联动·赋能乡村——贵州民族大学“薪火传递”息烽服务队联动中国传媒大学赴息烽开展社会实践座谈会
2025年07月23日 16时33分   审核人:   (阅读:)

7月20日上午,贵州民族大学“薪火传递”息烽服务队和中国传媒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队赴息烽县开展社会实践座谈会,师生代表共二十七人和息烽县各级领导干部围绕普通话推广、非遗文化宣传、助农直播等主题展开座谈,共同探讨校地联动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并举行了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D6DFC

座谈会现场

红色基因与生态优势交织,息烽文旅名片持续擦亮

作为贵州省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地,息烽县坐拥革命历史纪念馆、红军烈士陵园等23处红色遗址,年均气温15.2℃的宜人气候与乌江景区、又见南山等生态景观相得益彰。县文旅局局长郭艳枝在发言中指出,息烽正以“红色+生态”为核心,打造沉浸式红色消费矩阵:通过创新研学教学模式,推出《炼狱》《石榴花开再相逢》等红色原创剧目,结合非遗花灯会馆、抖音直播蜡染工艺等互动体验,今年已带动非遗相关收入60万元。同时,校园教育阵地成为非遗传承新引擎,芦笙乐器、苗族刺绣等课程走进课堂,培育新生代文化传承力量。

100A2

息烽县文旅局局长郭艳枝介绍息烽县文旅发展基本情况

工业重镇与农旅融合并进,多镇联动勾勒发展蓝图

座谈会上,小寨坝镇党委书记罗彪以“工业大镇”定位,强调其化学药特色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全省领先优势;流长镇党委书记余连建则聚焦农旅融合,依托红军长征乌江渡口遗址与省级非遗流长花灯,推出柑橘、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并构建“康养+旅居”产业体系;青山苗族乡乡长谢幸幸进一步提出“生态+非遗”理念,通过苗族刺绣研学课程与芦笙舞体验,让文化“活起来。

CA09

小寨坝镇党委书记罗彪介绍小寨坝镇优势产业

DF1F

流长镇党委书记余连建介绍流长镇特色农特产品

E60F

青山苗族乡乡长谢幸幸介绍当地非遗文化发展

高校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基地落地生根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钟华回顾从业经历,深感乡村振兴给百姓带来的幸福感。她表示,学院师生团队近年来一直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普通话推广、直播带货培训、“遗见倾心”文化宣传栏目打造等活动。同时,她强调,传媒学子应把学术研究深入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专业成长和价值升华。

13CA6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院长钟华介绍学院教学实践特色项目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喻梅以“三个感觉”诠释实践意义:一是红色基因的双向奔赴——追溯播音事业从1940年陕西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的历史,强调新闻传播人才承担红色文化宣传与传承的使命;二是生动务实的思政课堂——鼓励学生深入田间地头,用真情实感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三是扎实多元的业务实践——以普通话推广为纽带,推动贵州优秀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E755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喻梅畅谈校地合作感受

授牌签约深化合作,校地共绘发展新篇

会议现场举行授牌仪式,息烽县正式成为贵州民族大学教学实践基地。息烽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明伟提出三点展望:一是以社会实践为契机,推动农产品直播带货与文旅品牌打造;二是以校地合作为抓手,共建红色文化研究、非遗传承创新平台;三是以人才培育为支撑,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83612

贵州民族大学、息烽县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此次座谈会标志着校地合作开启新篇章。未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将持续加强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联动,依托在地性专业优势,系统挖掘红色文化时代价值,创新活化非遗传承生态体系,高效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合力打造服务贵州省乡村振兴的“息烽样本”。

19AE7

合影留念


作者:汤乐

图片:王浩然、陈涵

指导老师:何洁

编辑:冯双玲

一审:冯双玲

二审:胡刃

三审:吕映红

上一条: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赴毕节大方融媒体中心开展调研交流
下一条:中国传媒大学与贵州民族大学两校师生携手“人文黔行”:探馆藏品市集 感知多彩黔韵

中国·贵州·贵阳·花溪大学城·贵州民族大学(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维护)

联系电话:0851-88924675  邮箱:cmxy@gzmu.edu.cn

历史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