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工作
党建工作 学工动态 团学活动
团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党团工作>>团学活动>>正文
服役显忠诚 还乡展风采——看兵支书杨守亮写好普定“韭黄故事”
2021年07月26日 10时16分   审核人:   (阅读:)

“这个乡村振兴,产业兴是大头,产业兴旺肯定是乡村振兴的开头戏,是立足之本,然后把产业发展好了,把宜居(乡村)改好了,乡村振兴自然会发展好。”

56岁的杨守亮是一名退役军人,同时也是贵州省普定县白岩镇韭黄村的党委书记,他在韭黄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不到十平米的接待室里这样对我们说道。

(兵支书杨守亮)

 

那年那人那村那些事

1986年,年仅22岁的杨守亮服役返乡,看见村里一片贫困的景象,他下定决心外出闯荡,靠自己的力量带动村里经济发展,依托着村里有着百年种植历史的韭黄,他脑海中萌发了一条致富之路。2008年,在昆明、贵阳等地做韭黄生意的杨守亮是村里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每月收入已经达到4000元,而此时的他却毅然决然回到白岩镇韭黄村,决定带领村民一起种植韭黄。

2013年,杨守亮的努力和付出被大家看到,这一年,他当选了韭黄村村委会主任。当上村主任,他的第一想法就是改变村貌、修路、通水,以前连小汽车都开不进来的泥巴路变成了一条条宽阔的大马路,他带领村里其他的优秀退役军人和村民出去跑市场、做调研,将韭黄一批一批的销往安顺、贵阳等地,韭黄的名牌由此开始在省内逐渐打响。

(刚从地里收割的新鲜韭黄)

2018年,杨守亮当选为白岩镇韭黄村党委书记,成为了一名“兵支书”。这一年,在中共普定县委、普定县人民政府和普定县人民武装部的领导下,杨守亮一手扶起了韭黄村的“兵支书之家”,如今的“兵支书之家”已经有退役军人74人,但他的工作仍然没有就此停止。2019年到2020年,他接连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2020年度“最美退役军人”。在“1+9”模式下,杨守亮一个兵支书带领九个优秀退伍军人,一个兵支书带领九个有能力的人,不管是致富能手还是销售能手,这些人都被编入九个编组、九个班,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懂营销的出去跑市场,懂技术的钻进种植园”。杨守亮看着墙上的照片,向我们说出了韭黄产业的重要“成功秘诀”。

(“1+9”计划展示墙)

 

小小韭黄,大有门道

为保证韭黄种植质量,最初杨守亮采用的是韭黄村民沿袭的最古老的方法,退役军人们称之为“战壕式种植”。但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且产值不高,要实现脱贫致富难度比较大。

“一亩韭黄传统的做法就是挖,挖战壕式的,把泥巴拱起来,人钻进去都看不见,这是我们当兵人战壕式的做法。现在我们有改进了,用遮阳罩,一亩原来种一千二百窝,现在是两千二百窝,一亩增加了一千窝,一季增加了一千斤,原来两年只能去市区两三趟,现在一年去市区两次,每亩出土价涨到八千元。”杨守亮的嘴角是掩饰不住的笑容,激动地向我们说道。

(刚摘下遮阳罩准备收割的韭黄)

2017年,为落实普定县委、县政府“一县一产业”政策,普定县委书记徐德祥来到韭黄村视察,他代表县委向杨守亮做出指示:“将韭黄种植推向全县,形成十万亩种植规模,打造全国知名的韭黄品牌”。

卖不出去怎么办?——这成为了杨守亮当时最担心的问题。

“当时县委书记到我这里来了很多次,他说这个产业好,要把它推往全县,说实话,他当时要推往全县我都想不通,如果韭黄卖不出去怎么办,因为韭黄产业是我们的保障,是我们这里的生活,也是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如果要推往全县,全县都发展韭黄了,产出来卖不出去怎么办,这就是把我们的祖宗卖了,我们就找不到吃的了。”

但为了全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他还是决定拼一把。事实证明,杨守亮的担心是多余的。韭黄越卖越好,品牌越走越远,外出务工的人回来了,村里闲散的劳动力都被调动起来,全村全县一起种植韭黄。韭黄不仅是韭黄村的特产,也是整个普定县的特产,普定成了“中国韭黄第一县”,“白旗韭黄”的名号打了出去,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

(韭黄基地)

 

(杨书记正在给我们介绍韭黄基地)

 

产业兴旺人兴旺

从最开始的滞销状态,到现在的广州、东南市场和杭州市场争着要、抢着要,韭黄成为了国家精品,普定因此成了国家级的韭黄生产地理标志地,从种植面积两三百亩,到2014年的八百亩,再到现在的一千七百亩;从单价八毛,最高一块五一斤,到现在最少是两块;整个韭黄村的人均年收入从六千八百元,到现在的一万六千二百元,整整翻了一倍多,解决了韭黄村的贫困和温饱问题。

(韭黄基地的工人们正在给韭黄装车,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除此之外,杨守亮向我们介绍到,韭黄产业的发展,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便是村民的务工问题。

“种韭黄,最大的好处就是务工人员不用到外地找工作,因为务工量的需求特别大,把在家的农民,闲散的劳动力集中起来,年轻人可以做,年轻媳妇可以做,她带孩子出不了门,可以在我们基地上做,她一个月做二十天可以达到一千多元,这一下她不出远门就可以把家里孩子照顾了,把家里面管好,所以我们这个村在外务工的人很少。”

(村民刚从地里收割韭黄)

在韭黄村,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打造“白旗韭黄”国家地理标志,产业变品牌,散户变公司,支书变老板,杨守亮带领退役军人和村民共同闯出了一条独特的致富之路。

 

展望未来,是机遇也是挑战

“韭黄一年四季不受季节的影响,天干的时候只干了生长麦叶,如果有雨就马上恢复了,冷天下雨,就算下冰雹把它打平了,一个星期就又长出来了。”如果说韭黄是土地里“打不死的小强”,那么杨守亮就是乡村振兴战略上最勇的兵。

曾经的杨守亮是冲在韭黄村脱贫攻坚前线的第一人,现在对于韭黄村未来的发展道路,他向我们做出了这样的设想:

“我们想在深加工和网络电商这块走出去,再回到种植规划,完善我们基地里面的基础设施,这就是我们的下一步打算,但还在尽量和县里的电商平台进行沟通,而且我年纪大了,正在考虑把产业传承给我培养出来的新退伍军人来管理,因为我这里是兵支书之家,那么下一步我又要当支书,又要培养新退伍军人。”

如今的韭黄销往全国各地,从没人买到不够卖,年过半百的杨守亮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奉献给了部队和群众,在部队中,他是一名优秀的军人,在村里,他是一名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党委书记,而在韭黄地里,他甘愿成为一个下地干活的普通农民,永远站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指导老师/吴海进

撰稿/陈妍祺 李泽源 肖雪 高世荣 何润浅 李卓琳 吴永方

图片/何润浅 高世荣 

编辑/张秀英 杨振林

编审/韩洪雷 王晨曦

 

 

 

上一条:朵贝村级茶企:走出广阔新天地——看这家茶企如何书写发展之路
下一条:荷海千亩皆风景 农旅结合开新局——专访普定县水井村驻村书记罗建强

中国·贵州·贵阳·花溪大学城·贵州民族大学(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维护)

联系电话:0851-88924675  邮箱:cmxy@gzmu.edu.cn

历史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