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部校共建十周年校友座谈会在学院四楼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座谈会以“行千里 智黔沿”为主题,诚邀众多领导、专家、校友及业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议传媒领域之当下,共商传媒学院未来之发展。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部校共建十周年校友座谈会现场)
会议伊始,校党委副书记杨声国讲话,他代表学校向出席活动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介绍了贵州民族大学及传媒学院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他指出这是一次凝聚智慧和力量的盛会,希望传媒学院以“部校共建”十周年为新的起点,不断优化共建模式,建强共建平台,提升共建质效,更好发挥高端人才的智力优势,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科研创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培育更多行业人才,产出更多理论和实践成果,以实际行动为学校发展、为多彩贵州现代化实践贡献更大传媒力量。
(校党委副书记杨声国讲话)
随后,传媒学院院长钟华汇报了部校共建十周年成果。她表示,十余年来,传媒学院积极探索“部校共建”创新发展之路,逐步凝练出“开放·融合·实践·协同”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开展系列特色课程,不断将课程与实践深度融合——每年组织师生深入乡村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推动“五育并举”,形成育人合力,打造了省级金课、示范课,取得多项教改成果;打造三大实践型品牌活动,延伸第二课堂,与多家媒体合作开展特色专业活动;开发三类特色教学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创建多方协作平台,积极争取学术平台和校外专家助力人才培养,组织教师团队赴多所高校学习,引进专家指导学科发展,与多彩贵州网共同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在推进学界与业界融合、媒介资源融合以及校外媒体实战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传媒学院钟华院长汇报部校共建成果)
接着,与会专家纷纷发言,他们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学院发展提出了诸多宝贵建议。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徐成淼教授指出,传媒学院发展迅猛,部校共建后取得振奋成就,已成为贵州省唯一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专业传媒学院和西南地区高级传媒及影视艺术人才培养主要基地,他为此感到自豪喜悦。
(徐成淼教授发言)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顾朴光教授回顾20多年前申报广播电视专业之事,那是传媒学院专业发展的伊始。顾朴光教授表示,自己虽非该专业出身,但见证了传媒学院从成立到如今在规模、档次和质量上的成长,对学院培养出优秀人才表示祝贺,并祝愿传媒学院越来越好。
(顾朴光教授发言)
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博士生导师、原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杨昌儒教授则建议传媒学院教师开拓视野,学习国内其他优秀院校,在借鉴中壮大自身。此外,杨教授还呼吁校友多关心母校,常回校分享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通过增进交流,实现良性循环,推动部校共建工作持续发展。
(杨昌儒教授发言)
在嘉宾主旨发言环节,贵州广电集团董事长、多彩贵州网董事长陈麟强调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立足民族特色优势、雄厚师资及开放性学习环境,取得了可喜的部校共建成果,他建议学院在人才培养和自身发展上应适应社会就业变化,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多种能力的“杂食动物”,在愈发注重服务与内容的传媒领域,其发言为学院发展和学生成长提供了前沿多元视角。
(贵州广电集团董事长、多彩贵州网董事长陈麟进行主旨发言)
科技日报贵州站站长何星辉等业界精英参与主旨发言,与专家们共同探讨行业发展趋势,为学院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建言献策。
(何星辉校友发言)
座谈会上还举行了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史专业委员会贵州基地挂牌仪式及贵州新闻口述史课题启动仪式,这标志着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在新闻研究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史专业委员会贵州基地挂牌仪式)
同时,学院向谢六逸先生家属谢军先生颁发谢六逸新闻实验班教学顾问聘书,为传媒学院新闻教学实践注入了新的力量。会议还宣布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谢六逸新闻奖”正式设立、“黔沿新闻大讲堂”正式启动,这一系列新举措必将推动学院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传媒学院副院长伍顺比为谢六逸家属谢军颁发顾问聘书)
在互动交流环节,校友们分享了各自的感悟,回顾了大学作为梦想起点的重要性,强调了价值观、终身学习、责任心培养在应对AI挑战中的关键作用;校友们还通过个人经历阐述了读书对认知提升和新闻写作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学院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可改进之处,及对地方文化挖掘与国际传播工作的思考。这些交流不仅体现了传媒教育的变化与新闻从业者的成长探索,也反映了传媒领域的时代特征与发展方向,展现了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与积极贡献的态度。
(兰东兴教授总结发言)
会议的最后,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省管专家、博士生导师兰东兴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传媒学院是在贵州民族大学艰难时期创立的,其发展历程彰显了学院把握机遇的能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皆得益于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机遇的精准发现与把握,这应成为学院持续坚守的传统,特别是在当今媒介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更需敏锐洞察并抓住机遇,推动传媒学院不断前行。此外,他呼吁在校学生向校友学习,传承优良传统,时刻铭记自己民大学子的身份,无论身处何方,离校多久。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部校共建十周年校友座谈会嘉宾合影)
本次座谈会的召开,是对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部校共建十周年建设历程的一次回顾与总结,也是立足当下、紧扣时代需要对未来前景的规划与展望。十年来,传媒学院的演进发展始终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同频共振;与国家和贵州教育格局、教育形态同步合拍;与传媒领域实践发展诉求同声相应。相信在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和传媒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传媒学院将在传媒人才培养和新闻传播研究领域凝心聚力、把握机遇、勇担重任、履行使命,在奋发蹈厉中不断探索新闻新质表达力,续写传媒学院发展新篇章。
文字:张七飞
图片:魏启云、路安琪
编辑:冯双玲
一审:管倩
二审:胡刃
三审:吕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