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校共建
项目课程 校媒共建 创新创业 传媒开讲了
校媒共建
当前位置: 首页>>部校共建>>校媒共建>>正文
乡村振兴中的传媒力量| 21年的坚守——八旬老人和他的书院
2024年08月04日 20时41分   审核人:   (阅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当一阵朗朗的读书声响起,想必最先能勾起大家记忆的应该是古人摇头晃脑,言曰“孔子云”的场景。然书院时代距离我们不知已过去多少年代,这样的场景对于我们而言也仅仅停留在电视影片中。但在青岩并不起眼的角落里,那耸立着的一座书院中,这样的场景依旧每天都在发生着。

菊林书院

在喧嚣的都市,这座静谧、古朴的书院——菊林书院总显得有些特别,即使是在青岩古镇这样具有醇厚民族风情和古朴气息的小镇里,没有古镇里古楼的精致装修,也没有满目琳琅的精美饰品,“文化弘扬兴古镇,精神振奋耀青岩。”“诗香一曲清音天地享,书院万滴浓墨海河香。”一副对联往门口一挂,简单、质朴;但这并不耽误这座书院受到当地家长和孩子们的喜欢,在书院里学习的老人和孩子总是不少,而往往簇拥在孩子中间,笑得绚烂的就是这座书院的院长,也是书院的创始人——饶昌东。

书法课上的饶昌东

“从小耳闻,老了目实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岩的‘书院’发扬光大!但力微,就把心中之愿用人品如‘菊’,人谐如‘林’真心表达。潜有感恩和乡愁及家和万事兴之意。”青岩古镇也是一个自古注重教育的地方,自云贵出了第一状元赵以炯后,教育观念便愈发强烈,书院发展最盛大的历史时期,青岩古镇书院带动下发展的书院就有17个。自小生活在青岩古镇,饶昌东也深受其影响。退休后,饶昌东带领几兄妹将母亲遗留的三进四合院进行修建。并依据“人品如‘菊’,人谐如‘林’”来命名,由此菊林书院诞生。饶昌东也开起了他的菊林国学传授之旅。在饶昌东的说服下,贵州大学东校区老年书法班的学员们也全体加入菊林书院;在加入的文化公益志愿者中也不乏青岩、花溪及省市专家,甚至北京地区的专家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公益,如义务写春联、写绘文化墙、开展讲座……在这个小小的书院里,一群经历岁月的老人,提起纸和笔,拿起传统诗书古词,用他们的双肩担起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我们年轻人遗忘的,又被这一群老年人在背后拾起。

饶昌东开展党的精神传承活动

“我讲党史、讲国学、讲诗书画,贵州大学的几个学院都常去。”对于文化传承与延续,饶昌东总是充满激情的。饶昌东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生活必靠经济物质支撑,可精神是人的强大思想动力文化是人的神灵,文化自信是民族之脊梁。”在物质充裕的今天,他更看重的是精神世界的富足与文化的传承,这也是他坚守书院20余年的动力源泉。

谈及文化之根,饶昌东的童年经历不可忽视。

饶昌东的母亲之前在贵筑县文化馆图书室任职,借母亲工作之便,饶昌东也能时之受文学作品的滋养。《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及《三字经》《弟子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时都可翻阅。“记忆当时如读国学之《三字经》《弟子规》受益匪浅。当然不可能全理解,全熟背。可儒道之‘礼义仁智信孝善德行’已润入心灵!”这些经典著作如同甘霖,浸润了他的心田,也奠定了他一生追求文化的基础。

饶昌东对母亲的回忆

而母亲的言传身授,对饶昌东也有深远影响。在他的眼中,他的母亲是“40年代的优材生”,从写的笔字就可以看出一股刚劲,是“气质刚毅的不是男子汉的男子汉”。一个人工作,养一大家子,任劳任怨,即使艰难也不畏苦难。就算是在困难时期,弟弟拾得一个南瓜扛回家去,她也说“不管是谁家的都得送回去。”母亲的这份以身作则的教育,也为饶昌东今后坚守书院、传承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过去年了,饶昌东已年过八旬,他跟他的书院一路风风雨雨,终于在青岩古镇中充满历史底蕴的故地扎下了深根,而饶昌东也早已成为了花溪一带颇具名气的“名人”,在国外一些地方也较有影响力。然面对这些外人的追崇和热捧,他只是说:“这些客气话免吧。我总提醒自己多干好事,实事,为人民服务。”

“知己不足,但多干实事,讷言敏行,把‘书香’代代相传。”今年,这个老人和他的书院的故事仍然在继续着。

文字:吴胜碧

图片:饶昌东

指导老师:李娟、何洁、钟华

编辑:蒙蒙

一审:蒙蒙

二审:胡刃

三审:吕映红

上一条:乡村振兴中的传媒力量| 古镇城墙:焕发新生的贵州“小长城”
下一条: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六逸黔闻》剧组赴上海复旦大学交流采风

中国·贵州·贵阳·花溪大学城·贵州民族大学(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维护)

联系电话:0851-88924675  邮箱:cmxy@gzmu.edu.cn

历史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