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充分调研基础上,贵州省委宣传部与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部校共建项目《贵州新闻事业口述史》进入实施阶段,项目首站来到了因“三线”而生的工业城市——六盘水。
7月15日,项目组成员在传媒学院钟华副院长等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六盘水进行口述史前期资料的收集和采访。项目运作采用“指导老师+学生文本组+学生视频组”“1+2”模式进行,分成5个小组由6位指导老师带领11个学生分别在六盘水日报社、水钢、六枝三地,对老一代新闻从业者和新闻管理者们进行深度访谈。
六盘水日报社采访分队
水钢采访分队
六枝采访分队
六盘水这座“被火车拉来的城市”无论是曾经的“煤都”还是如今“凉都”,在历史的变迁发展中都以“三线”精神为魂谱写着时代篇章,六盘水新闻事业也搭乘着改革的春风一路奋勇向前。
关于六盘水市“三线”到“三变”的改革,作为传媒工作者如何讲好这个时代故事,曾任六盘水日报社总编辑高志新表示,与社会紧密联合是媒体人的根基,媒体事业的宣传工作一定要接地气,深入基层,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社会,讲好时代故事。他认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把思想深度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文字技术,学会用事实本质论述观点,而不是用主观情感去谈论事实。
对于“凉都”品牌的未来推介方向,贵州磅礴传媒集团总编辑、乌蒙新报社社长刘云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凉都”品牌现在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内涵还不够,不应该只有“凉”,未来可以联系实际整合资源,形成强大的传播合力,这样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也能带来社会效益。
刘云冰展示手写的采访报道策划图
谈到对未来六盘水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期许,六盘水日报社主任编辑胡媛谈到两点:一、保持努力:过去报社通过改革在不断实践中取得辉煌的成绩,获得了中央的认可,未来也会继续努力;二、探索媒体融合,适应发展趋势:如今媒介环境发生变化,随着新媒体的涌入,纸媒经营断崖式下滑,但观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不会变,“纸”可能会消失,“媒”不会,将继续通过改革激发内生活力,让媒体健康发展。
项目组顺利完成在六盘水的首站访谈工作。下一步传媒学院将对此次项目采访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对采访到的资料和视频进行后续整理和研究,为更好地全面推开“贵州新闻事业口述史”项目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指导老师:管倩
文字:黄兰
图片:骆宇、张娇、谭禄促、陈雨柔、徐清艳
编辑:王晨曦
一审:杨蕾、夏爽
二审:钟华
三审:吕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