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于海拔972.168米的高空,可望远处郁郁葱葱的黔山秀水,可观近处拥有“中国天眼”之称的FSAT。6月22日,脚踩FAST外围的环形栈道,低头可见FAST下自然生长的植被,清华国调小组和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部分师生无不为之震撼。这,就是大国重器“中国天眼”FAST!
FAST望远镜全景(图源FAST工程)
2009年,“中国天眼”FSAT建设团队开始陆续进场,为开工建设做准备工作,他们幕天席地,品味着孤独和寂寞,在大山深处默默地奉献着。“对于我们团队来说,整个建设研发过程都是非常艰难的。我们的很多预想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有很多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总工程师及调试组组长姜鹏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这样说道,“从研发到做出一项成品我们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而这个产品又是从来没有过的,这对我们来说挑战蛮大的。”
姜鹏说,整个团队最辛苦的时间段是从2017年到2019年,连着三年,建设团队都是在山上过的年,过年时也在紧张地做着调试,没有休息。尤其是在2019年初,建设团队里的每个人基本上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4点多。
银河下的FAST综合楼(图源FAST工程)
2011年正式开工,历时9年的建设,这个大国重器的反射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由4450块反射面单元拼成,用于汇聚来自宇宙的无线电波。建设过程中由建设团队研究出的超高耐疲劳钢索,200万次循环加载条件下可达200兆帕应力幅,这相当于钢索材料工艺当前国标的2.5倍,在国际上史无前例。如果把FAST看成一口盛满水的大锅,容量够全世界每个人喝到四瓶水。这些在现在听起来了不起的数据或成果,都是FAST建设团队日夜与共的努力。
清华大学2020级国际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杜柯在参观后表示:这一群人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很让人动容。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2019级新闻学的杨振林在参观后表示:第一次近距离参观如此巨大的设备,最直观的感受是震撼:因为它实在是太大了。在了解了工作人员们付出的艰辛以及FAST现在的世界地位时,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合影(图源FAST工程)
指导老师|夏爽 管倩
文|杨振林 田薇
编审|韩洪雷 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