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工作
党建工作 学工动态 团学活动
团学活动
当前位置: 首页>>党团工作>>团学活动>>正文
红色足迹中的青春沉思 ——记息烽与乌江畔的精神洗礼
2025年07月23日 16时49分   审核人:   (阅读:)

7月20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薪火传递”息烽服务队和中国传媒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队以息烽集中营为起点,开启了为期五天的红色教育实践。夏日的阳光掠过集中营斑驳的灰墙,飞鸟掠过南渡乌江纪念碑。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足迹,聆听先辈们的热血故事,在沉浸式体验中引发思考,更激荡起我们传承先辈精神、勇担时代使命的炽热情怀。

在息烽集中营,青砖灰瓦间的每一道裂痕,仿佛都镌刻着烈士们不屈的故事。讲解员低沉的声音将我们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许晓轩烈士断臂明志的壮举,定格为我心底永恒的画面——1943年,他用剧痛拒绝精神屈服,那未刻完的“忠党爱国”四字,正是共产党人最凛冽的宣言。

D3544

两校师生在集中营聆听先辈历史故事

站在复原的监室,指尖抚过墙壁上模糊的划痕,我们忽然懂得:真正的牢笼从不在物理空间,而在于精神的屈服。当国民党反动派妄图用酷刑磨灭信仰,烈士们却以血肉之躯在黑暗中筑起精神的高墙。我不禁沉思:作为未来的传媒人,我们手中的笔与镜头,何尝不是新时代的“刻刀”?许晓轩用断臂守护的真理,正是我们应当坚守的舆论阵地。

19471

集中营监室遗址

抵达流长镇,南渡乌江纪念碑的红色碑体在绿野中格外醒目。19.35米的高度,恰是1935年红军南渡乌江的年份。红军在波涛汹涌的乌江上,以木船和热血开辟出通向胜利的道路。讲解员详述的“声东击西”战术,让我领悟:英雄主义从非鲁莽冲锋,而是于绝境中开辟胜利之路。转身望向高处的“又见乌江”旅居,美景令人心旷神怡。凭栏临江,望向平静的江面,时空仿佛在那一刻折叠,当年红军南渡乌江的壮阔场景尽现眼帘。

2A91E

两校师生在南渡乌江纪念碑下合影


14C4D

“又见乌江”旅居

当同学们穿梭在旅居走廊寻找采访对象,我恍若看见战火中传递情报的青年身影。同样是记录与传播,时代已发生巨变。作为准传媒人,我们既要像红军渡江般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也要如守护信仰般珍视每一次传播的责任。

归途中,乌江的粼粼波光与集中营的灰色高墙在脑海中交替浮现。我豁然明了,红色教育基地的真谛不在于让我们记住历史的每个细节,而在于促使当代青年与历史进行深刻的对话。当我们用镜头捕捉乌江,用文字讲述烈士故事,便是将许晓轩未刻完的信仰、红军未走完的道路续写在新时代的答卷上。

这场旅程终将结束,但关于信仰与传承的思考,早已化作我们这代准传媒人肩头不灭的光!


文:陆光娇

图:王浩然

指导老师:何洁

编辑:冯双玲

一审:冯双玲

二审:胡刃

三审:吕映红

已是首条
下一条:以红色实践为笔,绘戏剧影视育人新篇——传媒学子思政课纪实

中国·贵州·贵阳·花溪大学城·贵州民族大学(本站由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维护)

联系电话:0851-88924675  邮箱:cmxy@gzmu.edu.cn

历史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