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晚,由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师生编创的大型话剧《黔人六逸》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上演。该剧用艺术的形式重现了中国新闻教育先驱、复旦大学新闻学系首任系主任、贵州贵阳人谢六逸的人生故事,连接起沪黔两地文化与精神传承,传递新闻人的理想与责任。
讲好“黔”人故事
《黔人六逸》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和贵州民族大学出品,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承办,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支持。该话剧以“穿越”为主线,讲述民族大学谢六逸新闻实验班学生冯思源“穿越”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贵州,遇见少年谢六逸,并见证其留学、投身新文化运动、创办复旦新闻系等人生经历。五幕剧情连贯,学生演员投入表演,将观众带回百年前。古色道具、民国服饰还原时代场景,贵州方言展现当地文化,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

《黔人六逸》演出剧照 郭鑫 摄
自2024年3月起,在总导演兼总编剧、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教师宋波的带领下,传媒学院4个年级、7个专业的80余名同学组成创作团队,历时8个月精心打磨,2024年11月17日,该剧在贵州民族大学首演,反响热烈。
《黔人六逸》让谢六逸的新闻理想在新时代延续。剧中冯思源等人在入班仪式上宣誓,要坚守职业道德,传承谢六逸之志。此次沪黔演出是文化传承,激励新一代新闻人担当使命。

《黔人六逸》剧组成员与出席本次演出的嘉宾合影留念 郭鑫 摄
跨越世纪的纪念
谢六逸(1898-1945),贵阳人。1917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留学,1920年归国。1929年出任复旦大学新闻学系首任系主任。1938年因抗战随校西迁重庆,同年8月返回贵阳,先后任教于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大夏大学,并任职贵阳文通书局。1945年在贵阳逝世。

谢六逸/图源:网络
剧中通过冯思源与谢六逸的跨时空对话,展现了谢六逸的新闻教育理念。他提出“新闻即史”的核心观点,强调记者需具备“史德、史才、史识”三大素养,并在复旦大学创办复新通讯社、《复旦校刊》等校园媒体,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体悟新闻的真谛。
剧终场景中,冯思源向弥留之际的谢六逸讲述当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呼应"为人民服务"的新闻宗旨。在谢六逸逝世八十周年之际,该剧以当代新闻学子的责任担当,完成了对这位新闻教育先驱的深切纪念。
一部剧,两校情
在创作《黔人六逸》时,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紧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提供大量史料。2024年7月,剧组赴复旦采风,在校史馆、新闻学院等地取景。同年11月8日,《谢六逸全集》(20册)发布,也为话剧的创作提供重要的文献支持。

《谢六逸全集》(20册)揭幕现场
贵州日报记者刘杨 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供图)
两校在交流中结下友谊。2025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此次《黔人六逸》省外巡演首站选在复旦,既是致敬谢六逸的工作地,也是向复旦校庆献礼。
指导老师:王橙澄
文:叶宣驿
图:邓超,郭鑫
编辑:冯双玲
一审:冯双玲
二审:胡刃
三审:吕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