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19点,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和社会学院合办的读书会在北校区社会学院一楼群学咖啡厅温情启幕。本次读书会以《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为共读文本,由2023级社会学博士生张兆林主持,2025级社会学硕士生徐茂担任领读人,传媒学院副教授刘雨农为与谈嘉宾。活动吸引了校内各专业师生参与。现场咖啡香与书香交融,学术氛围浓厚,在喧嚣中筑就了一方“思想岛屿”。

读书会现场一
“问题意识是知识生产的起点,好问题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找出来’的。”领读人徐茂硕士以张静教授《学习提问》核心观点破题,系统拆解研究性提问的底层逻辑与实操方法。
分享会上,她系统拆解研究性提问的核心框架:其本质是围绕“发现事实、揭示关联”展开的专业探索,需区别于个人随意提问,核心目标是“获得有意义的发现”。文科研究中“解读”与“解释”两种认知方式,决定了提问或聚焦意义理解或指向因果机制的不同取向,而促进质疑与系统性思维则是提问的基础能力。
在具体方法上,徐茂指出提出研究问题主要源于现象与理论两大方向:前者聚焦澄清事实、发现差异,如“李约瑟之问”;后者侧重验证或颠覆理论逻辑。常见类型包括揭示影响链的因果提问、用于政策分析的反事实与假设性提问,以及聚焦解决方案的实践应用类提问。
对于问题价值提升,她介绍了真实性、明确性等六大判断标准,强调“建设性”是更高价值追求——即对公共事项的善意关切与问题解决导向。深化路径可通过“具体到一般”的推论、继承或颠覆前人结论、关联理论脉络三种方式实现。

2025级社会学硕士徐茂分享书中观点
最后,徐茂结合张静教授案例研究相关观点总结:好问题是研究的灵魂,个人经验可以成为研究起点,但需经概念化与理论对话升华为公共议题,而规范的提问与案例分析最终能推动知识产出与新问题生成。
分享会上,我院刘雨农副教授以新闻传播学专业视角深度参与讨论,围绕“研究选题的价值锚定与路径拓展”展开分享。她以自己博士期间的选题反思切入,剖析时效性选题的实施难点,提出从现实寻找选题、从理论寻找选题、从创新点寻找选题、从个人兴趣寻找选题四个视角挖掘选题的系统方法。

刘雨农老师在读书会上和到场师生交流
同时她结合带领学生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三穗县良上镇永兴村调研案例,详解研究问题提出、计划制定、访谈提纲设计等全流程实操路径,为跨学科研究选题提供了新闻传播学科的独特解题思路,助力师生在学术提问中实现理论深度与实践落地的有机统一。
对于论文写作的问题,主持人张兆林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讲述自己在硕士时用‘空间生产’视角研究宁夏星湖环境治理,在转化成期刊论文时发现理论无法解释经验材料。在导师的指导下,抛弃‘理论包袱’回到数据本身,才发现问题所在。
他详细分享了破局过程,在面临原讨论的三个问题既冗长又分散的情况下,重新提炼了从‘星湖为何被弃置’‘首次治理如何开展’‘遗留问题为何被忽视’,进而聚焦到‘基层政府环境治理行动逻辑如何变化’。

张兆林分享论文写作的方法
这一经历引发强烈共鸣,他补充:“这正是张静老师书中‘数据驱动提问’的核心。社会科学研究本质是‘经验材料与理论的互动’,理论是工具而非枷锁。”

读书会中师生进行问题讨论
“学术坝坝茶”与“群学读书会”的首次合作在思想的余韵中落下帷幕。到场师生的热烈讨论和分享共同将《学习提问》的理论精髓转化为可感知的科研实践指南,深刻印证了“好问题是研究者铁饭碗”的核心要义。这场传媒学院与社会学院的跨学科联动,不仅为师生破解了“提问难、选题偏”的科研困境,更搭建起理论与实践、不同学科对话的桥梁。
图文:李一诺
编辑:刘海蓝
一审:刘雨农
二审:杨蕾
三审:吕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