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晚,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会议室里,一场关于外卖骑手的思想研讨热烈开场。“学术坝坝茶”第三期读书会以《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为核心,主持人刘雨农老师与领读人申义仙、魏志文带领师生,开启了平台经济劳动者生存状态的深度探索。
“为何是‘过渡劳动’而非‘过度劳动’?”主持人刘雨农老师的提问撕开了认知的表层。她解析道,超八成骑手将送外卖当作“过渡选择”——或是进厂的跳板,或是创业失意后的权宜之计。他们像“无罗盘的渡河人”,在平台经济浪潮里漂泊无依。这一概念区别于西方“不稳定性”理论:它跳出“正规/非正规就业”的二元框架,关注骑手完整生活世界;扎根中国平台经济语境,且骑手是主动拥抱过渡,而非被动陷入零工经济。

刘雨农老师正在向大家展示书籍
随后,领读人申义仙通过用工模式表格揭示平台“甩锅术”:直营骑手有底薪社保,众包骑手却无保障、按单计酬。平台通过第三方劳务派遣转移责任,骑手维权时常常“找不到甲方”,如苏州骑手张立强半年换4家劳务公司,权益受损却投诉无门。
而魏志文则拆解了算法的“控制逻辑”。他说算法是“生成性技术”,形成“人—数据—算法—系统—人”的闭环。骑手如同在“外卖闯关游戏”里,被超时扣罚、好评奖励等机制推着“冲单量、保准时率”,逐渐失去对劳动节奏的掌控。

申义仙同学正在做读书分享

魏志文同学正在做读书分享
互动中,师生们将骑手的“过渡性”与青年就业迷茫相勾连。不少应届生为不失业选择“过渡性就业”,却在重复劳动中消耗职业动能。这种集体焦虑,是平台经济重塑劳动形态的时代缩影。

同学们正在认真听读书会
读书会进入尾声,刘雨农老师总结道:《过渡劳动——平台经济下的外卖骑手》该书的可贵在于,它站在劳动者立场,追问他们“在不确定中创造生活的勇气”。这场读书会不仅解读了骑手生存现状,更引发了“何为有尊严的劳动”的思考——唯有正视过渡劳动背后的制度困境,才能为零工经济劳动者筑牢保障堤坝。
图:李婷婷
文:王瑶
一审:李芳琴
二审:杨蕾
三审:吕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