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在学院会议室举办题为“国际与跨文化传播的现状与未来——从贵州‘村超’等‘村系列’现象说起”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原副院长、传播学系主任,孔学堂入驻学者,东京大学社会信息学博士李双龙主讲,学院众多师生到场聆听,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李双龙教授授课中)
讲座伊始,李双龙教授围绕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现状展开论述。他指出,自20世纪80年代初该学科进入中国学术界视野以来,在国外理论引介与本土著作出版等的双重推动下,学科建设成效显著,段连城的《对外传播学初探》、关世杰的《跨文化交流学》等著作成为重要成果。同时,近年来学科实践不断深化,2024年第十三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2025年第二届“跨界·融通:智能国际传播与全球治理”学术研讨会等重要会议的召开,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凸显出数字化时代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新课题,如网络虚拟社交中的信息过滤与文化认同冲突、逆全球化与再全球化并存下的传播策略调整等。
在分析中国国际与跨文化传播实践现状时,李双龙教授提到,当前国际涉华舆论复杂多变,“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论调并存。在经济实力提升后,中国虽拥有更广泛的国际受众,但向世界说明自身的能力仍需加强。他强调,增强国际传播力与话语权至关重要,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过集体学习,明确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任务,这要求我国在传播中要主动设置国际话题、强化“大外宣”格局,同时提升对外传播的本土化影响力。

(同学们认真听讲)
随后,李双龙教授以贵州“村超”、“村BA”、“村晚”等“村系列”现象为核心案例,深入解读中国乡村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他介绍,榕江县的“村超”从政府主导转向群众自发参与,尤其是在2025年“五一”假期结合美食友谊赛、国际球队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起源于1936年的“村BA”历经三代传承,自2023年以来带动了台江县台盘村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直接消费超8000万元,银饰、蜡染等非遗产品借势“出圈”,销往到海内外,让世界了解到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与文化;桐梓县“村晚”累计举办近300场,带动周边综合收入近22亿元,2025年还吸引了来自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青年师生参与,不仅请他们上台展示才艺,还促进了与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师生的深入交流,增进了友谊,扩大了共识。
李双龙教授指出,“村系列”现象是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优秀范本:侗族大歌借助“村超”等平台与世界对话,展现非遗的跨文化感染力;“村BA”、“村晚”等和活动的网络传播量越来越大,它们以“小切口、有温度”的叙事成为了贵州乃至中国对外传播的优秀案例。由此可见,贵州“村系列”现象打破了传统外宣模式,以“民间叙事”转化为了“暖传播”模式,用“小成本”投入达成了“大收益”获取,既展现了中国脱贫后乡村的活力,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乡村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他建议,未来贵州“村系列”活动可结合VR、AI等新兴技术,优化跨文化传播策略,助力贵州“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吕映红书记为李双龙教授颁发聘书)
讲座尾声,李双龙教授与现场师生展开互动,针对“乡村社会文化如何持续吸引国际关注”、“高校国际与跨文化传播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如何主动对外设置中国议题”等问题进行细致解答。互动环节后,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吕映红书记向李双龙教授颁发聘书,正式特聘其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特聘教授,现场响起热烈掌声。师生们表示,此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对国际与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理解,更从贵州本土案例中获得了文化传播的新启发,李双龙教授的加入,也为学校跨文化传播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注入新力量,对今后的学习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图文:彭珺、李杰
指导教师:杨蕾
一审:李芳琴
二审:杨蕾
三审:吕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