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中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教指委主任周星教授一行在化屋与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传播学专业学子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借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举办“生态文明建设与影像表达”研讨会走进化屋实地调研之机,来自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教指委的专家和国内高校从事影视研究的学者十余人走进化屋村,与正在当地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19级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业交流。
教指委专家组与民大19传播学专业师生在化屋农家乐餐厅交流
交流在传播学专业学子调研驻地化屋村一户农家乐饭厅内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教指委主任、全国艺术学专业学位教指委副主任周星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教指委秘书长张燕,浙江师范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黄钟军教授,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负责人崔颖副教授,西南大学文学院徐爽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晟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教师、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陈亦水,青岛科技大学传媒学院广告与影视系主任乔洁琼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粟牧,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钟华教授,贵州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彭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李娟老师参加了交流。
会谈开始,19传播学专业的领队老师、贵州民族大学传播系主任石峤副教授首先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她说,很荣幸也很高兴能在美丽的化屋与专家们有这么一次美好的邂逅。然后向专家们介绍了传播学专业的基本情况、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传播系小学期实习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本课程《社会调查与分析》的设计思路与执行情况,以及这两天在化屋的调研收获。最后她认为,响应党中央乡村振兴的号召,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本次的社会实践目前基本达到了以下目的:利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视察时的讲话精神和分析相关媒体报道进行课程思政,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达到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理解乡村,站在专业媒体人的视角去发现乡村、记录乡村、宣传乡村,真正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传播系系主任石峤向专家汇报
带队老师姚静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期许,特别对同学们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出表扬。带队老师王奔则是从自己的收获与心得出发,分享了同学们两天来一些有趣的调研经历。
贵州苗族蜡染非遗传承人彭艺,作为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民间美术专业毕业的硕士,从反哺家乡的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从事苗绣和蜡染事业的初衷和经历,她说:自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化屋人,从小在山脚下的河里长大,小时候都是扒着山岩翻出山去,为了不被贫穷落后所困,立志发奋读书,在学成之后为了家乡的建设发展又毅然回来开设蜡染车间,带动更多的苗族同胞在家门口就业。“我们想要让更多的人可以穿上苗绣服饰,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融入当下的元素,生产出让更多人喜爱的苗绣、蜡染服饰。”同时,她也分享了与习近平总书记近距离交流的经历,并鼓励师弟师妹们奋发学习,争取更大的成就。
民大校友、化屋村蜡染非遗传承人彭艺分享个人感悟
周星教授作为专家组代表进行了点评,他强调了三点感动,一是感动于老师们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为传媒学院传播系暑期实践课程策划的丰富性点赞,他认为课程的任务设计与呈现也极具学理性,调研结合时代背景,涵盖面广,选题内容新颖独特,体现了这个专业的活力与潜力;二是为传播学专业学子的认真而感动,他说看到很多同学在认真做笔记,这是许久未见的场景;三是为民大的校友彭艺而感动,他感叹这个从化屋水里“钻出来”的姑娘用自己的坚韧和努力走出了大山,又用实际行动反哺家乡。这次调研是一次与时俱变的实践,让学生们走进田野,切实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教学效果值得期待。最后,周星以现场教学的方式幽默风趣地向同学们分享了他影视制作的经验,让同学们对影像表达新闻现场有了直观的感受。
周星教授作为专家组代表点评
2019级传播学专业的杨润同学在交流后表示,听完专家和师姐的分享与评点,很受鼓舞,在接下来的调研中,将全力以赴完成实践任务,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
合影留念
指导老师:石峤、姚静、王奔
文:张祥梅
图:张梦希
编辑:廖浩然 杨玉婷
编审:韩洪雷 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