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花灯戏历史悠久,主要分为流长花灯和九庄花灯两大派,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当地百姓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传承文化、宣传政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息烽县流长镇的乡间,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将半生心血倾注于花灯戏,用执着与热爱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就是息烽花灯戏的传承人——徐明刚。

非遗花灯传承人徐明刚
7月21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薪火传递”三下乡实践队来到贵阳息烽县流长镇的花灯会馆走访。初到流长镇花灯会馆,队员们都有些意外,这里没有传统的舞台、没有华丽的装饰,水泥地面擦得锃亮,随意地摆着几张简易的桌椅,却处处透着岁月沉淀的温度。“平时就是街坊邻里聚这儿‘玩’,不用搭戏台,不用搞排场,有人亮嗓子,有人搭调子,图的就是个乐呵。”会馆附近的居民解释道。
非遗传承人徐明刚介绍道,花灯它是从唐朝开始的,流传到现在也是几千年的历史了。而徐老师与花灯戏的缘分,早在他十三岁时便已结下。那时的他,深深被花灯戏独特的魅力所吸引,全身心投入到花灯戏的学习中。这一跳,便是三四十年,岁月流转,从未间断,支撑他一路走来的,正是那份深入骨髓的热爱。

徐老师给队员们讲述自己与花灯的故事
徐老师介绍,花灯戏在当地多用于乔迁、结婚、祝寿等喜庆场合。每次表演都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规矩,开场的开财门、参神等环节,充满了传统仪式感。表演中,演员们用当地方言进行表达,让花灯戏更具乡土气息和亲切感。其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分为老灯和新灯。老灯主要讲述古人故事,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历史的韵味;新灯则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百姓传达新政策;如今更是通过唱词歌颂时代发展,展现乡村的新风貌。徐明刚老师骄傲地说:“我们的花灯戏一唱,那可比发多少宣传单都好使。”

花灯戏唱词
谈及表演团队,徐明刚老师表示,一场完整的花灯戏表演至少需要6 - 8人协作。随着时代的变迁,表演时长更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看着会馆简单干净的布局,徐老师感叹道:“平时大家就喜欢聚在这个茶馆里,喝杯茶,高兴了,唱两段,不为别的就为了大伙乐呵乐呵,话个家长里短的,舒坦!”
问及收入方面,徐明刚老师毫不在意地说:“参加比赛获奖能获得一定奖金,而私人邀请的报酬则不固定,唱花灯就没想着靠这个赚多少钱,主要就是喜欢。”当队员们又好奇现在愿意学习花灯的年轻人有多少的问题时,徐明刚老师显得很开心,“人数不少,只要是愿意学,有不懂的来问我,我把我会的都教。”

花灯戏演出右为徐明刚老师(图源:知知贵阳)
值得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对花灯戏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今年五一节,政府组织了花灯戏活动,每晚一场,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观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活动时间大多特意选在周末,大人们忙完工作,小孩子们不用上学,这一贴心举措让更多人有时间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花灯戏。
“老一辈的花灯传承下来,我们应该巩固,把它传承下去。”提起花灯,徐明刚总是神采奕奕。这份坚守,这份执着,令人动容。在时代的浪潮中,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着息烽花灯戏的传承之路,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能够薪火传递。
作者:任紫璇
拍摄:王浩然、陈涵
指导老师:何洁
编辑:冯双玲
一审:冯双玲
二审:胡刃
三审:吕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