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薪火传递”志愿服务1队赴六盘水市钟山区,在黄土坡街道、鱼塘社区开展“三下乡”推普志愿服务活动。作为从全国1680所高校、8013支申报团队中脱颖而出的全国重点团队,该服务队紧扣“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主题,通过趣味教学、互动实践等形式,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儿童的普通话水平,同时让队员在服务社会中锤炼本领。

黄土坡街道的孩子们正在上课
趣味教学筑牢乡村振兴“语言基石”
“我叫车佳怡!”“不对,我才是车佳怡,我喜欢画画和唱歌!”在黄土坡街道的课堂上,抽到姓名卡片的小女孩自信起身介绍自己,引发阵阵欢笑。这是服务队设计的“名字大作战”破冰环节,孩子们通过书写姓名、随机抽取宣读的方式打破陌生感,自然开启普通话表达的第一步。

渔塘社区的孩子们正在上课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举措。针对乡村儿童语言学习特点,志愿者构建“基础筑基+趣味实践”立体教学链:带领孩子们做“大老虎开口腔”“棒棒糖舔腮”等8项口部操,逐项拆解发音要领;“击鼓传花”游戏中嵌入绕口令挑战,“故事大王”环节鼓励演绎《猴吃西瓜》,贴纸奖励让每一次开口都充满成就感。“以前孩子总混淆‘n’和‘l’,现在绕口令‘榴莲牛奶’说得可溜了!”鱼塘社区一位家长笑着说。

家长们正在旁观教学
“昨天跟着志愿者学普通话,晚上还教我们念词语呢!”家住鱼塘社区的王阿姨看着上课的孩子感慨道。推普活动不仅成为孩子们的语言学习平台,更架起了乡村与外界沟通的“文化桥梁”。
从“怯生生” 到 “敢开口” 的蜕变
“老师,吃西瓜要吃瓤!” 课堂上,5岁的刘劲涛高高举手,声音虽稚嫩却充满自信。而活动伊始,他还是个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的孩子。

志愿者和小朋友们玩游戏
推普课堂从教室延伸至操场。在鱼塘社区室外空地,孩子们围成圆圈玩“传话筒”游戏,“早起刷牙,睡前刷牙,没有蛀牙”的句子在欢声笑语中传递得愈发清晰。这种“室内训练+户外实践”模式让语言学习跳出书本:孩子们在《大禹治水》角色扮演中认识生字,在“快问快答”中锻炼反应力,课间追跑时也会用新学的普通话提醒“大家小心点儿”。
“班主任说他以前上课总低着头,现在居然主动举手讲故事了。” 看着孙子在 “故事大王” 环节中的表现,一旁的奶奶难掩欣慰。数据显示,参与活动的50 余名儿童中,主动表达意愿提升近73%,绕口令发音准确率提高约57%。当普通话学习变得像游戏般有趣,孩子们的表达欲被彻底点燃。

鱼塘社区的孩子们拿到了奖品
纯真互动彰显教育温度
志愿者不仅深耕课堂,更走进家庭倾听心声。鱼塘社区两位家长不约而同点赞:“孩子周末不再沉迷手机,而是追着我们背绕口令”“希望活动常来,让孩子们学好普通话,将来走得更远”。
活动尾声的“奖品兑换”环节,孩子们的谦让更让志愿者动容。根据课堂表现积累的贴纸,孩子们可兑换文具、跳绳等奖品。当多位孩子贴纸数量相同时,大家纷纷互相谦让:“你拿大盒蜡笔吧,我家里有”“我长大了,跳绳给他们”。稚嫩话语中,藏着孩子最珍贵的品质。
“看到孩子们从‘不敢说’到‘主动说’,所有辛苦都值得了。” 志愿者赵哲黎在日志中写道。目前,六盘水站活动已顺利完成,团队接下来将赴毕节、遵义继续开展推普服务,收集的家长问卷反馈将用于优化工作流程,让推普服务更精准、更暖心。

鱼塘社区结课合照
文:李杰
图:“薪火传递”志愿服务1队
编辑:冯双玲
一审:冯双玲
二审:胡刃
三审:吕映红